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论坛会议】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2022)成功召开

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2022)成功召开

2022424日下午,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2022)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承办,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长江流域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信息网等单位共同协办。论坛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下主会场设在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3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腾讯会议参与主题交流研讨,蔻享学术、腾讯会议等平台实时直播本次论坛召开情况。

论坛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传清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泉、学术服务办公室主任陈秀红出席开幕式。吴传清教授指出,自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本届论坛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纪念第二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四周年,加强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学者学术交流。

大会报告第一阶段由武汉大学黄永明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庆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6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区域合作、城市协同等话题作大会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与提升路径》。长江经济带肩负“双碳行动”标兵、高质量发展标兵、协同发展标兵等使命和任务,基于协同发展能力评价结果,曾刚教授介绍,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整体上升趋势,同时表现出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不同流域空间集聚效应表现迥异、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等特征。曾刚教授建议,加快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能力,一是要同步开展污染治理提质扩面、重点生态区保护修复、绿色转型双碳行动、社会资本引入、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等“五措并举”,打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攻坚战;二是要“圈群耦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三是要“链链不舍”,推动创新、产业、资本、供应四链融合发展;四是要“网点交融”,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综合效能;五是要“带路融合”,培育全方位开放新优势。

南昌大学刘耀彬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通过构建“绿色资本—绿色增长—绿色福利—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刘耀彬教授介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倒U型”曲线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在650公里处的省际边缘地带达到最大值。刘耀彬教授提出,区域协调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产业转移效应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尚不显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邓宏兵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邓宏兵教授介绍,从创新生态子系统来看,创新建设是一个多元、多向的网络合作平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关注地区创新环境建设。基于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邓宏兵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推动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必须统筹区域差异、优化空间格局,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规范技术市场、创新交易方式,要注重资本积累、吸收、利用,加快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最后,邓宏兵教授以长江源实地调研计划为例,提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从源头开始,从实践中发现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

重庆交通大学黄承锋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研究》。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黄承锋教授介绍,长江下游地区无论是在公路网络密度、铁路网络密度还是内河航道密度上都具备绝对优势,在港口泊位和机场规模方面下游地区明显优于中上游地区,但在城市道路密度方面以中游地区最优。在运输服务发展水平方面,下游地区铁公水运输密度均优于中上游地区,下游地区铁路公路占比极低。黄承锋教授介绍,当前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综合实力最强的是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下游综合交通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均优于中上游。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碳排放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领域碳排放强度近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最后,黄承锋教授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双核城市“极化”情况严重、地区分布差异显著等特征。

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张学良教授介绍,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项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成我国东西向发展主轴。张学良教授认为,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等板块区域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也逐步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进一步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成都与重庆的双中心协作引领,唱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二是从成渝“双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从“点线面”的发展视角前瞻谋划“双圈记”,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三是要主动谋划上海与成都联动“沪成河”、唱好中国东西部联动的“双城记”,发挥上海大都市圈-成都重庆经济圈“双哑铃”支撑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张学良教授认为,沪蓉新型城市合作主要包括五个重点方向,一是要将建设高水平互融互联的协同科创体系作为推进沪蓉合作的首要任务;二是要推动成都打造立足西部、辐射亚蓉欧的国际金融中心;三是要以“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制度创新为抓手共建长江经济带北翼沪蓉运输主动脉;四是要加强开放合作,携手共建长江经济带双向开放相辅相成的全新发展格局;五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城市治理、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旅游、人才对接等多个层次,强化沪蓉对接机制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叶振宇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扎实、持续、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叶振宇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当仍需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统筹不足;二是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缺口较大;三是巩固生态环境整治成果缺少长效机制;四是“多头治水”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叶振宇研究员认为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央和地方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战略统筹,探索建立“一托三”战略统筹机制,形成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基础、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核心;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绿色长江、数字长江、开放长江、幸福长江、文化长江等专项行动,建立沿江省市高标准协同发展体系,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更大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三是灵活应用更多的区域政策工具,多措并举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基金,采用市场化、法制化、社会化的机制推动长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效果巩固提升;四是发挥大江、大通道、大市场的优势,优化提升沿江、跨江、陆海的大通道体系,高标准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重塑内陆发展的新优势;五是把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作为沿江省市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同时探索依法协同治水机制。

大会报告第二阶段由武汉大学范斐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湖北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南通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的7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生态共治、产业协同等话题作大会主旨发言。

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的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及其腹地》。陆大道院士指出枢纽城市与城市腹地的关系密切,腹地是城市、港口、港口城市等枢纽对经济和经济要素存在吸引和影响的地域范围,城市发展对周围地区存在影响,也存在对周围地区经济要素的吸引利用。以鹿特丹港、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发展与腹地的关系为例,陆大道院士认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其组织效能和竞争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一加二大于四的目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求金融服务的统一合作、全国性世界性物流的统一协调、大型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的合作、主要产业层面技术和原材料的合作等多个方面。

云南大学文传浩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推进在三峡地区建立国家公园的思考》。2022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三峡库区面临复合生态系统亟需整体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亟需创新治理、多级自然保护地亟需统筹管理等紧迫任务。文传浩教授认为三峡地区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稳定器”,具备国家立法与战略“双加持”,呈现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地理等“六维一体”的独特性。文传浩教授提出,推进“长江三峡国家公园”建设,一是要以流域系统思维规划长江三峡公园范围,推动共抓大保护;二是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三峡国家公园建设;三是要统筹平台思维促进长江三峡国家公园创造价值;四是要以高级人才、创新科技、绿色金融、三峡文化支撑三峡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秦尊文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的比较研究》。秦尊文研究员从谋篇布局、总体定位、空间格局、重点任务、实施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异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秦尊文研究员介绍,本次实施方案的出台表明,国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给予了更高的期望,“不仅发展目标提高了,达成目标的时间也提前了5年”。

湖南大学李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分类施策 推动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李琳教授介绍,自“十二五”以来,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分化明显,引领型、潜力型、滞后型三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差异化短板。李琳教授提出,推动湖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锻长板弥不足,将“引领型县域”打造高质量发展“县域标杆”,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创新发展先行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二是要强优势补短板,推动“潜力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跃升,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三是要多举措破瓶颈,增强“滞后型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巧借外力培育新的增长极。

南通大学成长春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长三角协作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确保区域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必经之路。成长春教授介绍,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较好但国际竞争力整体偏弱、集群建设中碎片化/同构化等问题仍然存在。推进长三角协作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深入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在长三角区域内实现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探索集群与集群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做大产业蛋糕);二是要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共建协同创新网络(科创共同体),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和产业(创新)平台;三是要大力开展区域合作示范,充分发挥长三角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建设长三角合作示范园区,推进产业跨区域协作和梯度转移;四是要深入推动平台数字赋能,助力制造业集群打破地理界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在平台上的互联互通。

苏州大学段进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不确定性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新理念——以苏南为例》。段进军教授介绍,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苏南模式”形成,90年代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了“新苏南模式”形成,未来新制造推动下的“后苏南模式”应把苏南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之中。在不确定性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理念必须更新,段进军教授认为,推动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必须实现“七个超越”:一是必须要超越传统旧制造的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的发展思维,梳理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思维;二是要超越传统旧制造的单纯制造的思维,树立制造、研发、与市场融合的思维;三是要树立单纯技术创新的工程师思维,树立市场创新的企业家思维;四是要超越旧制造单纯的物理空间和实体空间思维,树立地理空间、流动空间、网络空间相互叠加作用的思维,新制造发展存在于三种空间的相互作用中;五是要超越传统旧制造“存量经济”的板块思维,树立新制造的流量经济的“节点思维”;六是要超越旧制造线性纵向产业链的思维,树立新制造非线性的产业创新集群的思维;七是要超越单纯的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建立跨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打破行政区划,建立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安徽大学胡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关于“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胡艳教授介绍,长三角城市群由于其空间区位优势、发展基础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全球资源整合的开放平台优势、创新高地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国家战略规划政策等叠加优势,具有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先天优势。但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协调联动不足,经济总量、公共服务、创新水平、开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问题并存。同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内外循环,加强城市间协调联动”“塑造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加快形成长三角经济发展新动能、国际竞争新优势”“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胡艳教授提出,要从八个方面出发,以协同发展应对新阶段、新问题,一是要赋予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新内涵;二是要确立“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目标;三是要构建“一核引领,多极辐射,协调联动”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空间格局;四是要建立“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微观基础;五是要明确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或关键点突破口;六是要以新发展理念探索“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七是要探索“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八是要设计“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政策体系。

最后,论坛闭幕式由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主持。吴传清教授指出,本次论坛呈现出两个方面特征,一是专家云集,来自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13位专家参与研讨;二是内容丰富,研讨话题涉及长江经济带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交通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涵盖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中游地区、三峡地区、城市群、城市、县域等多个空间尺度,以及产业、生态、创新、交通等多个维度。

据悉,“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由武汉大学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共同发起,现已举办五届(第一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于2017年由武汉大学主办、第二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于2018年由安徽大学主办、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于2019年由南昌大学主办、第四届和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由武汉大学主办),旨在面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邓明亮)

地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A416室    电话:027-68753143    E-mail:wcq501@163.com    鄂ICP备098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