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首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在长江大学成功召开

“首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在长江大学成功召开

2018915日,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在长江大学成功召开。为充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的重要指示,论坛以“‘十九大精神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加强长江经济带学术研究和交流,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来自武汉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大学、湖北文理学院、荆楚理工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改革》杂志社、《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宏观质量研究》杂志社、《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社、《学习与实践》杂志社、《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中州学刊》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19所高校、科研院所,10家杂志社、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一百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和讨论。

论坛开幕式由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副主任委员、长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周中林教授主持。长江大学副校长李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社科联副主席、荆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黄君同志讲话。

主旨报告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张治栋教授主持。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作题目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成教授以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大江奔流”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为切入点, 详细讲解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考察活动中的见闻与启示。关于长江经济研究的两大趋势,成教授认为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已经搭建了长江经济带研究理论框架,但不能仅仅用生态思想代替长江经济带发展理论,长江经济带建设实践给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长江经济带发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首先体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三大变革指导下的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需要“自我完善”、“引领发展”,围绕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产业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展开,以共抓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协调性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动科创资源区域统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原国务院三峡办巡视员周维研究员以《长江经济带大保护要有大战略》为题作主旨报告。周维研究员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如生态环境透支严重、形势严峻;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规划多、实施难;绿色转型难度大;齐抓共管存在体制机制难题;流域开发战略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思想等。加快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需要树立次国土、大区域整体观;国家担当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主体责任;实施上中下游分类保护战略;建立共保共治的利益责任共同体。同时,周维研究员认为“大战略要有大措施”,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大保护的中央事权和地方责任;在绿色发展中实现大保护;提高《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绿色含量;加强大保护的法律保障;提高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改革长江流域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开展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研究;重视大保护中的地方特殊关切。

湖北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处王金桥的主旨报告题目为《新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湖北实践》,王处长从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为引,详细介绍推动长江经济发展战略在湖北落地生根的典型案例和实践进展。王金桥处长认为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群策群力破解新课题”,进一步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正确认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标准和核算方法;正确理解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探索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定价成本监审制度和价格调整机制;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方面探索高质量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主旨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格局与形成机理》,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形势问题、数据方法、网络特征、形成机理、小结讨论共五个方面。曾刚教授认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大保护应从“自身做起”,应重视创新网络,长江经济带是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崛起的关键。曾刚教授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呈现出创新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节点出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不同创新环境有不同创新主体等特征。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格局的形成受到行政力、理工高校与央企、资环汇集的大城市、多维邻近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优化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格局过程中应重视创新门槛研究,避免创新活动“一哄而上,一拍即散”发生;深化多维邻近性分析,构建多层、多类因子体系;建立基于龙头企业的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

专题报告1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主持。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张治栋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实证分析》,张教授指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效率有所下降,空间分布呈低值集聚状态。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本地区的绿色发展,对周边城市有着一定的正向示范效应但力度不强;产业合理化对本地区的绿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具有不显著的负外部性;在沿江城市中合理化与高级化调整对绿色发展均具有较显著作用;非沿江城市中高级化调整作用更强。张治栋教授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应根据当地经济现状与产业布局,实行适度的环境规制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有效激励企业进行生产与治污技术创新,发挥正向示范效应,实现绿色效率的全面提升;完善区域间产业链的生产整合和价值对接,避免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与污染转移,充分发挥生产与环保等技术溢出的关联效应,使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地及周边地区产生双重正面效应,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效率值的“高高”集聚;注重沿江城市与非沿江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异质性,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城市绿色发展。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刘耀彬教授的专题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促进减贫了吗?》。刘耀彬教授指出地区绿色发展增加了地区居民人均实际拥有的生计资本量,但是贫困人口获取生计资本的能力却受限于现有制度,这将扭曲绿色发展的减贫效应。从绿色发展与贫困状况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绿色发展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总体上升趋势,绝对贫困状况总体却出现恶化趋势,长江经济带减贫形势严峻。就空间格局而言,长江经济带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与绝对贫困状况都存在空间分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上游绝对贫困状况恶化速度远低于中下游地区。刘耀彬教授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减贫存在轻微的抑制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减贫之间存在门限效应,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减贫效果受到收入差距影响,在低区制区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低于0.5190门限估计值)绿色发展对减贫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具有阻碍作用。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重庆工商大学文传浩教授报告题目为《积极探索构建重庆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深入推进长江上游高质量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的重点区域在上海,难点区域在重庆。文传浩教授指出传统“生态产业”表现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特征,而现代“生态产业”实际上是一种融合全空间、全领域、全产业、全过程、全要素特征的产业。文传浩教授认为“现代生态产业”的构建路径主要包括存量改造、增量培育、变量创生三条路径。在重庆市“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坚定不移推进重庆全城绿色发展之路,保持全城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全域构建重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探索创建现代生态产业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快建立“三线两单”的环境管控体系,深化改革环境税的区域梯度化、污染物差异化、征收主体精准化的环境税制度,以“三变”为创新手段推进重庆生态空间转变为生态资源,完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对接机制,搭建政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民建湖南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李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制造业服务化能提升制造业质量吗——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长江经济带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密集带,肩负着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主要路径打造制造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的重任。李琳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仍未摆脱“服务化困境”,东部地区个性化设计环节服务化有待提高,中部地区优势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不高,西部地区制造业行业结构不合理。与此同时,李琳教授认为长江经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键措施在于大力培育制造领头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东部地区需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两端服务化延伸;中部地区应扶持产业服务化;西部地区应加快调整制造业行业结构。

专家报告(2)由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裴潇教授主持。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钟业喜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信息流视角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特征》。钟业喜教授从信息流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结构总体特征、组团特征、组织模式三个方面详细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变特征。钟业喜教授认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流动空间作为区别于传统场所空间的一种新型空间形式、必将成为信息技术推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之一;而流动空间内的要素本体也将进一步加快网络中城市角色转换频度和速度。钟业喜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内各城市信息流强度虽得到显著提升,但大量信息流的增强集中分布在大城市间或已有存在城市联结对中。多元尺度下的信息流强度分析进一步发现区域内已形成以上海、重庆为核心的两大稳固的强联系轴带和四大跨省域联系的网络拓展薄弱区;城市网络结构稳定性虽日趋增强,但城市群间联系仍处于弱连接状态。

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杨仁发教授报告题目为《产业集聚是否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杨仁发教授指出,随着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均已形成大量的产业集聚,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推动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我国将实施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产业集群,长江经济带已经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运用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的指标量化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杨仁发教授认为产业集聚能够通过劳动力共享与劳动生产率、规模效应、交易成本、知识与技术溢出能力影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十二五”以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空差异》。彭智敏研究员指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均衡态势明显,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及五个分领域得分均处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前三名。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最高的上海市是云南省得分的3.51倍。下游地区得分均值是中游地区的1.66倍,是上游地区的2.20倍。中上游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及动能作用有待加强。同时,彭智敏研究员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完善和丰富指标体系;二是范围拓展到地级市层面,重点是国家级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邓宏兵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邓宏兵教授从自身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历程为引,详细讲解在长江经济带研究中的困惑和反思。邓宏兵教授提出后期研究工作将围绕“剖析两个前置问题、研究三个理论问题、突破三大实际问题、探寻一个基本模式、提出系列对策建议”逐步展开。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理论问题研究,邓宏兵教授指出应进一步关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诠释、“五大关系”的理论脉络、资源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生态安全问题等内容。同时,邓宏兵教授认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大实践问题研究的话题应进一步关注长江经济带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项目化、工程化”问题、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总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提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大举措与政策建议。

专家报告(2)由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徐辉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偏向技术进步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王磊教授指出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严格制约因素;GDP只考虑产出,忽略了生产率增长,投入因素不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只考虑生产要素的投入约束,如劳动力和资本,而不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扭曲了社会福利变化和经济绩效的评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揭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反映出环境因素影响的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王磊教授从空间计量模型角度详细讲解研究过程,提出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制定因地制宜的环境规制政策、加强合理的污染控制、同时继续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和引导外资。

湖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秦尊文研究员从习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要求为背景,详细讲解了“差异化协同发展”的内涵。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需要努力推动三大城市群差异化发展;完善连接三大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建设,加强航道建设,建设立体交通 ;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必须和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走产城融合之路,协同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中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秦尊文研究员指出与美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由‘双核’支撑不同,中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由‘三核’支撑,规模更大,动力更足更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可以预料,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经济地理横轴’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驱动轴,也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白永亮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长江经济带空间溢出新检验》。借助空间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白永亮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11个省市的制造业生产率存在高度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均对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周边临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明显的空间外溢作用。关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白永亮教授认为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水平、城市化水平、市场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度和信息化水平虽然都对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但是开放水平、政府干预和信息化水平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不大,其中,技术创新水平和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外溢效应,人力资本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只对当地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不存在外溢效应。绿色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且只对本地的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产生抑制作用,不存在外溢效应。

荆楚理工学院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小青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梁小青教授首先解读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理论涵义,然后指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最后从生态、区域、产业三方面阐述协调发展路径。关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理论,梁小青教授认为流域功能调整示范区是“当务之急”,长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极是“时代要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远景期待”。梁小青教授指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应以流域综合治理牵引生态协调发展,以多规合一推动全域整治,以城乡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以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以智力均衡推动发展均衡,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牵引区域协调发展,以绿色产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制造业为先导牵引产业协调发展。

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秘书长、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汪发元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9年数据的动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汪发元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空间效应正在形成,实体经济的发展相互之间有正向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发展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对本地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正向影响,但对相邻省市有负向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专利授权量无论对本省和邻省市实体经济增长均为显著正向影响;长江经济带技术合同成交额和金融发展的增加对相邻地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和城镇化率的增加对相邻地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汪发元教授认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充分发挥区域空间溢出效应;认真做好产业规划,尽力避免区域产业同质竞争;强化创新政策引导,着力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建立区域技术市场,加速技术金融区域间的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期刊、编辑交流互动由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长江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长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彭开智教授主持。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刊《区域经济评论》主编任晓莉研究员、《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傅旭东副编审、《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朱蓓编审、《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吕新华研究员、《学习与实践》杂志社编审、《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治栋教授、《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社长张维新副教授分别详细介绍期刊发展历程、现状、板块设置、投稿要求等相关话题。

“首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闭幕式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耀彬教授主持。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传清教授致闭幕词。

“首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传清教授发起的长江经济带研究的学者联盟,将不定期举办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旨在搭建学术交流沟通平台。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成员将以长期致力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和代表性研究成果为标准动态调整。吴传清教授介绍,第二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将于201811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继续聚焦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专题讨论。(通讯员:邓明亮、黄成;图片:宋子逸)


地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A416室    电话:027-68753143    E-mail:wcq501@163.com    鄂ICP备098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