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学术沙龙第17期】珞珈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术沙龙第17期聚焦“全球城市概念辨析:兼评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珞珈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术沙龙第17期聚焦“全球城市概念辨析:兼评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5月16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办,东湖睿景智库、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17期珞珈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术沙龙在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成功举办。
本次学术沙龙由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万庆博士主持,由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访问学者王晓阳博士主讲,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传清教授、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博士研究生参加本期学术沙龙活动。
王晓阳博士,系北京大学地理学硕士,伦敦大学学院(UCL)城市研究硕士,牛津大学经济地理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Prof.Neil Brenner。曾任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助理,香港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城市、城市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在《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Urban Geography》《Growth and Change》《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王晓阳博士聚焦于《全球城市和武汉都市圈的发展》,从自身学习经历和研究成果出发详细阐述了“全球化的兴起和早期的全球城市研究”、“全球化研究的繁荣”和“全球城市理论的衰落与后结构主义的城市地理学”。王博士介绍,“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大概是在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由于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理时间与空间被压缩。原本相对独立又保持完整的地理单元如国家、区域和地方越来越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发生转变(Harvey 1989)。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西方国家内部凯恩斯主义失效和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国家控制为特征的世界经济逐渐演化成跨国公司控制,而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总部逐渐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这些城市被称为世界城市。”
王博士指出,世界城市作为一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作品中。根据英文版人文地理学辞典的解释,世界城市作为学术概念第一次出现在Patrick Geddes 1915年的著作Cities in Evolution中。第一部对当代世界城市研究有重要影响的是Peter Hall的The World Cities。在该书中,Hall认为世界城市是一些特定的大城市,他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指标如政治、贸易、交通设施、金融、文化、科技、和高等教育等,分析了处于世界城市等级体系顶部的一系列城市:伦敦、巴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鲁尔区、莫斯科、纽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最早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列斐伏尔。
王博士认为全球城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1)作为加速和集中的资本全球化(包括金融资本)基本的空间载体,是全球资本主义和城市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与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相关的核心社会进程的空间物质化(列斐伏尔);(2)全球城市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空间修复的工具和新帝国主义扩张的中介(Harvey);(3)全球城市理论假设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等级的形成,并通过跨国公司为中介协调其生产和投资活动,是全球资本主义的控制与指挥中心,体现了国际劳动力分工和权力的集聚(Friedmann和Sassen)(4)全球城市相关研究,从经典的形而上学出发,认为差异源于同一,而以此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假定伦敦和纽约是全球城市的范本,以它们为标尺来评估其它城市的全球化成色(GaWC)。
结合武汉的发展,王晓阳博士讲解了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和进程。王博士指出,全球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空间进程和社会进程。空间进程是指迅速的城市化带来中心城区的扩展、卫星城和中小城市的崛起,通过现代的通讯技术和交通系统,位置临近的几个城市组成一个网络,是一种新的城市地理格局,这些城市就是网络中的节点。社会进程是指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网络的形成,这个网络包括虚拟的也包括实体的,人、企业、各种机构等等在这个网络中相互联系,这个网络关系是跨种族的也是跨文化的。
最后,与会师生就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国内外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异同,收缩型城市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问题与王晓阳博士交流讨论。吴传清教授、万庆博士对王晓阳的报告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欢迎王博士以后常来珞珈山做客。(通讯员:邓明亮;图片:高坤;审稿人:吴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