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科研活动】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团队读书会(第四十一期)成功召开

2022129日晚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吴传清教授团队读书会(第四十一期)成功召开。读书会由2021级博士研究生赵豪主持,2019级博士研究生孟晓倩、尹礼汇,2020级博士研究生邓明亮、张力伟,2021级博士研究生时培豪,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诗凝,2021级硕士研究生邓和顺,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吴伟等参加本次读书会交流。此次读书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交流展开,探讨对开展“绿色经济”系列专题研究的启示。

张力伟博士分享交流《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第四章(《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资需求》)读书心得,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带来的投资需求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和提高我国产业投资层级与改善投资体系的动力引擎。“双碳”带来的投资机遇同时表现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双碳”目标对供给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行业、能源供给和绿色建筑上,“双碳”目标对需求侧的影响呈现出大量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设备制造的需求、改善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特点。保障“双碳”目标实现,政府需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有效引导金融资本投向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产业,又要引入市场化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同时还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让社会参与成为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之外的有利补充,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融资长效机制。

尹礼汇博士的交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第五章(《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展开,分享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的系统性技术体系、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以及未来双碳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研究显示,保持我国当前政策、标准和投资水平不变,现有技术与碳中和目标差距巨大,加速进行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一般称为气候友好型技术或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由一系列技术组成的系统性技术体系,分为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十二五”以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三是2011年碳市场等市场手段;四是《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财税金融政策;五是《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等知识产权保护;六是《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等规范技术标准。未来双碳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有:加强战略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分类推进与部署、创新化石能源利用技术、引导颠覆性技术创新、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推广体系。

孟晓倩博士分享交流《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第九章(《碳达峰碳中和的城市引领》),介绍城市实现“双碳”目标重大意义、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与启示、城市如何引领全国碳达峰目标实现以及如何打造城市零碳发展新引擎。自20107月以来,先后启动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共87个省市区县纳入试点范围,试点城市逐步集聚到地市级层面的二、三、四线城市,覆盖了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等多类地区。87个低碳试点省市有80个提出碳达峰目标,目标设定在“十三五”的有13个,“十四五”的有43个,“十五五”的有24个。要强调分批达峰、精准施策,支持核心城市、重点区域率先达峰,并构建城市间的“竞争-合作”机制以促进深度融合,发挥好以点带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城市零碳发展新引擎,需要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建筑与交通的低碳零碳改造、以城市数字化建设赋能减碳控排、深化区域间能源协作。

吴伟的报告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第十一章(《碳汇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介绍碳汇常识及其重要意义、林业碳汇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林业碳汇产品生产与交易流程、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进展和项目案例等。碳汇是指从大气中吸收温室气体等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机制,森林发挥吸碳、储碳两大碳汇功能,具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等特点。我国增加林业碳汇的主要途径有科学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生物质能源、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健康的林业产业机制以及加强湿地恢复、保护和利用。国内外开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4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汇造林项目、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汇项目、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碳汇项目和其他林业碳汇项目。此外,草原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都对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

张诗凝的报告主题是《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第十二章(《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合作》)读书交流。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合作的基础是全球气候治理,即以各主权国家为主体,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通过气候公约机制和公约外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模式,现已形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三个里程碑式国际条约。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合作,我国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巩固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题的多边合作机制和合作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气候合作,做全球气候治理正义的维护者、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促进者、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者、全球气候治理的广泛合作者、做全球气候治理的科技创新者、全球气候治理的理性担当者。

会议最后,吴传清教授指导在读硕博士研究生深度挖掘,进行开发总结,建立框架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阅读心得与所关注话题衔接关联,关注“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承诺、中国方案、中国实践。

地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A416室    电话:027-68753143    E-mail:wcq501@163.com    鄂ICP备0981234号